早在1936年英国就开始电视广播,美国虽自1941年开始黑白电视广播,但发展十分迅速。此后,苏联、法国、意大利、西德和日本等10多个国家也相继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开始黑白电视广播。到50年代中期,电视广播的发展已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及世界各地。1956年,世界各国的电视台总数已超过500个,电视机的拥有量已超过4000万台,国外某些国家电视早已相当普及。
我国在解放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直到1958年以前,我国还没有电视广播。为了改变我国广播事业的落后局面,赶上国外先进水平,1957年国家决定发展电视广播。当时的电子工业主管部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把研制电视发射中心设备的任务交给北京广播器材厂(即761厂)承担,把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即712厂)承担,从此开创了我国电视工业的发展史。
一、知难而进,自力更生
我1953年初被分配到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工作。工厂接受二机部十局下达研制电视接收机的光荣任务后,立即组织成立一个电视机试制小组,由我当产品主持设计师,此外还包括有工程师王克中和钱瑞芬,技术员黄琨培、吴公超、龚行健,工人杨茂林和冯佩如等人。我们负责研制的几个人都没有见过电视机,参考资料少得可怜,更谈不上对电视机的了解,只能靠边干边学习,勇敢地承担这个艰巨而陌生的任务。
1957年下半年,那时正好中央广播事业局的广播科学研究所有刚从捷克学习电视回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工厂派我和几位工程技术人员去北京广播器材厂了解和学习电视发射中心设备的研制工作。我们边学习边考虑电视的设计准备工作。在此期间,我们还多方收购出国人员带回国内的苏联电视机分析研究。1957年底,二机部十局的刘寅局长到苏联参观访问时,带回来几套苏联新型的“红宝石牌”电视机散件。此外,二机部十局从苏联订购了一些新型的“旗帜牌”电视机样机、散件和资料。所有这些样机、散件和资料,对我们了解和掌握电视机的设计和工艺技术均有较大的帮助。
经分析,我们发现苏联“旗帜牌”电视机的电路结构上较简单,工艺性较好,很适合于我们借鉴参考。但我国电子工业配套水平与国外尚有较大的差距,许多电视机用的元器件和材料还没有发展和生产,不可能照抄国外样机的设计。要在短时间内拿出国产的电视机,我们必须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
二、百折不挠,大功垂成
1958年初我们确定了电视机的设计方案。开始进行分块试验。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一切都需从头摸起。当时既没有电视专用仪器,又没有开始广播的电视信号用以检查电视机的实际接收质量,只靠一般的简单仪表来进行试验,费时又费力。大家在条件如此差的环境中,潜心钻研,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问题。
电视机中有一个马鞍形的偏转线圈,它是一个比较难制造而又要求较高的零件。试制车间一位50多岁的姜仲元老师傅,为了完成这个精密的零件,他带病坚持工作,在没有任何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姜师傅和技术人员想尽了各种绕制的方法。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请教了在厂的苏联工具设计专家,重新修改了工具,终于完成了这个关键零件的试制任务。像这样艰苦奋斗取得成功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我们日以继夜地奋战了两个月,第一台试验电视样机在1958年3月初合拢装配出来了。但这台样机出现了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终于在三月中旬把样机存在的问题解决了。
3月17日晚,我国电视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试播电视节目的时刻到了。我们凝神屏气地注视着我国第一台试验电视机工作的情况。晚上7时整,在我们的电视屏幕上准时出现了广播员清晰图像和宏亮的声音,图像和声音的质量与苏联电视机完全相同。此情此景,大家无比兴奋,为自己能在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视机的创业中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而自豪。
三、为国争光,授名“北京牌”
经过艰苦奋斗研制成功的第一台电视样机试验成功后,工厂立即组织全厂有关的研制和生产部门,提出要在“五一”劳动节前生产10台电视机向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献礼。为此,厂领导向全厂职工发出了动员令,全厂职工怀着对毛主席的热爱,怀着为国争光的激动心情积极投入到这场突击战斗中,又奋战了1个多月,卒于“五一”前夕赶制出了我国第一批15台电视机。
4月30日上午,我厂党委的张珍书记和吴新厂长、施复言副总工程师和研制组的我及冯佩如同志等,携带着10台电视机来到党中央所在地的中南海向毛主席及党中央领导人献礼。当时由谭震林副总理代表毛主席和党中央接待了我们,谭震林同志代表毛主席和党中央感谢我厂工人阶级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视机,为国争了光,并鼓励我们为发展我国电视机工业继续努力。
为了标志我国第一台电视机和全国第一家电视机生产厂的产品,国家特以首都“北京”的名字授给国营天津无线电厂的电视机产品,这就是“北京牌”电视机的来历,也是国营天津无线电厂的荣誉。这样,在天津诞生的“北京牌”电视机填补了我国电视工业的空白,开创了我国电视工业的发展史。我厂广大职工为我国电视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天津市人民争了光。
|